登录      注册 ,网站注册用户数2092 官方QQ群:297020
本网站建立于2014年4月,历史比较悠久哟!
您的位置: 首页 > 转载 > 杂谈 >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2014年2月19日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曾粗略读过一个北京白领调查,说其中的业余时间读书比例大概是35%。当然这个数值或高或低都不是我想要探索的。就像题目里写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管是看互联网热文,各种奇葩搞笑段子,或者别人的整合新闻都是值得推荐的信息渠道。

不过对于传统的读书,我还想要叨叨几句,当是肺腑之言,自不言表。

因为现在出书已经成了奢侈,毕竟累的连读书都是奢侈,要想著书立传,就得更加折腾。很多通过收集自己语录和博文的书也越来越多了起来。让人只叹当年三思而作的写书风尚不再。不过人活在世,为了生存奔波,有些行业内的热书不看不足以和人品头论足,所以看还是要看的。

看书即是和作者聊天,他究竟是和你侃大山,还是和你打哑谜,都是他自己。作为读者你想视他为良师益友,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听他讲下去来培养心性,都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生活乐趣。

个人浅见,以互联网内容(非技术啦)书籍为例,除了《人月神话》,《黑客与画家》这种传世之作外,大部分是目录书籍。一个目录就能看完全书的全部思想,总给人一种不值得读的错觉。

我个人是极不赞扬不读的。当然读过依旧索然无味的那便是话不投机,搞不好还恼了自己,自己无处发泄,暗暗生作者的闷气,不读也罢。

但一般别人推荐的热书总有他值得思考的线索。即使读完目录感觉没得再看我也会先细细的读下2页去,看看作者笔法是春秋浩荡,还是清水挂面。若内容真是淡如稀汤,就加速读下去,同时思考这目录里标题中的玄机,破解奥妙,成为自己的功力。

看一遍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理清这里面的思路,和实例的技巧,终究能把别人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理论体系里。

再者现在随着知乎,微信自媒体等渠道,各种干货层出不穷,碎片化学习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原来读不到,如今读不完。看别人的干货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不过这样极速的汲取营养,消化不良那是常有的,有时候会塞在脑子里,打上几个结,死活不肯往下走。也不乏有读着读着发现“肉”难下肚,餐后消化的营养还不如原来看的“稀粥”,或“鸡汤”。这里不是要贬低随手看干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任何学习途径都是值得推崇的,因为大部分问题不是方法而是没有欲望,本能地拒绝。

在碎片化时间里读干货的厉害之处是句句带带肉,但问题是嚼不烂。慢慢的自己也就把干货看成了工具,其实别人的思考和经验都是可以随时翻出的工具,只要偶尔记起能再次翻出来再次玩味一下,再获得里面的营养那就是一种乐趣了。

所以读书的一个好处也就凸现了出来:能有大块的,系统的,内容放到自己的知识储备里。

笔者曾是一个经常爱讲故事的人。故事嘛,来源于生活,再经过渲染加工变得有乐趣。怕的是肚子里的东西不多,渲染的能力和情节的拿捏就变成了一个痛点。最苦于仔细铺垫了一个好的包袱,结果抖得不好,前面的铺垫就变成了一个寒风凛冽的冷笑话。

对讲故事的人,还有一个痛点:如果故事讲的造作了,人也就造作了。

多读书能看到很多人的私房点子,虽然是旧理,但可以新用。比如王朔,梁左,冯小刚,王小波的书看多了,对故事的转折和冲突的爆点都有着长足的长进,即是你是非礼勿言的人,看完也不免会聒噪起来,嘻嘻哈哈地和姑娘开起有尺度的玩笑。

举一反三,我们之所以不明白为什么见到领导就呆滞,见到岳母就木讷,见到女孩子就默然,其实还是你见识不够多。等你什么书中人物都见过了,人物的细腻心理都看过了,你就越发的明白以上所举的种种确实解决不了。人性使然的东西,还要自我修正才行。生活的艰难可不是只读书就能解决的。

有故事的人能和人快乐起来,也能变得滔滔不绝起来,有时候也恰恰相反,丰富的内涵能给你足够的勇气保持沉默。

   

0/255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为您推荐
沪江网校
Copyright © 2014-2024 森林的角落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