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网站注册用户数2125 官方QQ群:297020
本网站建立于2014年4月,历史比较悠久哟!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去了美国,我的价值观崩坏了....

去了美国,我的价值观崩坏了....

2020年1月17日 来源:INSIGHT

01

美国媒体让我的认知崩坏了

新闻学上有一个基本理论叫做 agenda setting,译为 " 议程设置 "。它的基本原理是,新闻不会主宰我们的思想,它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想什么。

Media don't tell us what to think, but tell us what to think about.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 1970 年,美国主流媒体大肆宣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保护环境就成为一项经常被提及、讨论的社会议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北大 PUA 等社会热点问题一时吸引无数公众注意,而在大洋彼岸发生的川普弹劾案却鲜少有人问津。

news_20200117_1.jpg

是因为后者不重要吗?川普被弹劾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三次正式弹劾总统,几乎一定会出现在十几年以后的历史书上。只是各国媒体报道内容不同,而导致公众议程大相径庭。

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在社会进程中被赋予了一种至高权力,它能够代替人们决定整个社会哪些话题是值得讨论的,哪些话题是不那么重要的。而当这种权利向某一方政权倾斜,则势必意味着公众对于事件的判断会被新闻左右。

Media don't tell us what to think 只是新闻的理想状态,当时局复杂真相不明时,Media don't just tell us what to think about,but also tell us what to think.

因此,来美国之后,我的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崩坏。

纽约时报告诉我某地区游行是为了自由,打砸街道、放火烧人是为了抗争,他们说某种邪教是为了宣扬爱与和平,但却遭受了迫害。而打开香港地区的各路报纸,则充斥着 " 警察施暴 "、" 争取自由 "、" 蒙面恶法 " 等字眼。

news_20200117_2.jpg

打开国内媒体,则又是另一番光景。不用我多描述你也一定记得,那些关于侮辱国旗、焚烧无辜路人、恶意中伤警察的新闻、热搜、推送。

如果你还记得,2019 年 11 月 15 日那天的微博热搜是布鲁克林地铁站民众游行,起因是当地警察对黑人施暴。

而奇怪的是,那一天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NBC、NPR ,搜索任何关键字都找不到相关新闻。反而是国内热搜关注量持续走高。

news_20200117_3.jpg

身处这样的各国媒体之间,很难不好奇真相如何,很难不去质疑课本里所谓的新闻素养到底是真是假。很难不思考那些被报道的、不被报道的背后,究竟暴露了什么,又掩盖了什么。

02

外国 app 就是间谍?

我还记得在一节新媒体实操课上,老爷爷教授问我们什么是 tiktok,抖音的美国版。一个白人女孩笃定的说,是中国用来窃取美国人信息的间谍软件。

"Tiktok 正在窃取你的信息 " 正是一天之前纽约时报商业版的副头条。

news_20200117_4.jpg

同样的,你一定也见过 facebook、google、Instagram、Youtube 窃取信息的中文版。新闻总是值得信赖的,在纸质报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新闻记者们曾以 Muckraker 自嘲,舍身冒险的揭露各种社会黑幕、政府秘闻。在那个时代,报纸的可信度不亚于圣经、字典等金科玉律。

然而当时代变化,当媒体与商业逐渐融合,一切都开始不再能用教科书解释。偏见永远存在,资本不会消亡。事实就是即使你每天阅读 5 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媒体的报纸,得到的也不一定全部都是真相。在这个获取真相代价极高,造谣成本极低的时代,远方的哭声逐渐模糊,报纸上的笑脸越发清晰。

news_20200117_5.jpg

最终我们能做的只是,如果无法探寻真相,至少不要传播假相。

03

课堂上的 " 谎言 ",该不该拆穿?

在大学里面读的类似是英美文学的 program,必修课每门每节课大概只有二十五人上下,在这种小班,并且讨论的话题涉及种族歧视,政治系统,民主等等的时候,多少会遇到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同学,甚至教授。

记得大一上学期有一节哲学课,那段时间 Facebook 被曝监控个人信息的问题,我们教授就顺势让我们讨论言论自由和信息保护。一开始,大家都在讨论个人信息假如被搜集商用,我们是否有权向客户端索取相应的费用。

后来,随着讨论的深入,话题发散到了政府对信息监控。我对面一个一向积极的中国学生突然举手,他情绪激动,甚至连脖子都憋红了,他盯着我们教授磕磕绊绊地批评中国的 censorship ,还说对自己的国家很失望,在美学习才能了解到完整的世界。

news_20200117_6.jpg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直接听到如此偏激的发言脑子里最本能的反应是,他说的哪部分是事实,哪些是夸大其词,外国同学会怎么看,会不会被这种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所说服,教授又会怎么看,在之后的教学之中,他会不会把这个 local 所说的话当作对某种现象的佐证。

当时快要下课,我内心在挣扎,我要不要举手?我要不要告诉大家事实?那事实又是什么?谁又能保证我接收的知识不是 biased 的?如果不发声,这件事情就变成了事实?就在我还在纠结的时候,我们的教授说,我的很多好朋友都是中国人,你说的和我了解到的事实似乎不太相符,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还需要再搜集资料,谢谢你的发言。

我震惊,我没有想到我的教授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这次对话,同时松了一口气,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这是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得来的,不会被别人轻易改变。所以,即使语言再华丽,即使说话的人身份能让他的论点可信度提升很多倍,我们也应该相信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news_20200117_7.jpg

在明确这点之后,我知道了如果再听到与自己意见相悖的论点,我可以选择发声,我做的只是 provide another side of the story,把选择相信哪一边,或者怎么去理解整个事件的权力还给受众,还给身边的同学,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

作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留学生们,我们既不用有负担自己说的论点是否有 bias,这是我们的成长背景所导致的,当然你需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你的论点需要有支撑,需要有引据,需要有逻辑。

同时,也不用有负担自己能否说服别人,因为说服别人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为了说服别人而发声,从出发点来说,就肯定了自己才是那个标准答案,那最终只会铩羽而归。

04

文化碰撞还是文化困局?

我不是没有尝试过和美国人成为好朋友,我也曾经和一位美国友人坐在教室外面交换了三个小时关于中美两国政体的异同的观点,当时聊得很开心,但后来发现,这根本不是好朋友之间会经常聊的。成为好朋友必备的默契,是我短时间内学不来的。

我觉得美国友谊相比中国友谊更注重表达和赞扬,你或多或少要学会快速从别人外在发现优点并且使用准确的词汇夸赞的能力,你也要适应你并不太熟悉的朋友因为你送了一个生日礼物而反复多次地对你说 I love youuu!You are my best friend and the most amazing human being I've ever known! blablabla 然后明白不要太往心里去。

我不善于表达,我身边的中国朋友也往往是会通过行动来照顾彼此和展现对彼此的欣赏。我觉得这两种方式不仅仅是交朋友的差异,更是为人处事的差异,是价值观层面的事,改了,就回不去了。

我不想改,不想抛弃过去 18 年熟悉的价值观和伴随它的认同感。可在外处处碰壁的我,却发现,就连自己熟悉的地方,也已不似从前了。

news_20200117_8.jpg

在美东时间深夜的凌晨,刚写完作业的我还想要准备明天的 quiz,身边的同学已经纷纷休息,我想联系联系国内有些日子没有聊过天的老友,于是打开微信,对方恰巧也在线。我谈起近况,字里行间吐露了近些日子的精神压力和 peer pressure,老友回答说,这有什么不开心的,你有那么好的平台,还有那么多钱可以留学,应该开心才是,压力大了就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别再顾影自怜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转换话题问对方近来如何,对方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上了大学解放了,有多么多么自由,同学们怎么让别人帮记考勤,我笑着劝朋友可不要被自由冲昏了头,朋友说认真读书才是异类。

回国聚会。寒假时间对不上,暑假终于可以约一波了,我兴高采烈地赴约。饭桌上,国内的朋友们一起控诉着:" 马哲太难背了,我考前一周废寝忘食,最后还是没上优秀。" " 你打算什么时候入党啊,今年我们整个班只有三个名额,太难了。" 满桌和我无关的话题,让我不好意思开口问这些到底是什么。和对面另一位留学生相视一苦笑,开始埋头吃饭。

news_20200117_9.jpg

有人注意到了我的缄口不言,问我,你们美国,成绩是怎么算的啊。我慌忙咽下口中的金针菇,说 " 成绩主要分为几次小考和一次 ...final... 奥,期末考,然后最后算出所有人的总成绩,再加 curve... 呃 ... 就是 ... 得高分的人太多了就人为减分 ....?""curve?有意思,不过还是没听懂。" " 嗯 ... 其实我也解释不太清楚。"然后,饭桌陷入安静。

或许生长在中华大地 18 年的我们,坐在美国的课堂上,听着美国的老师讲课,看着英文的阅读和著作,用英文写作甚至思考,跟着美国同学一起探讨种族歧视,哪怕从小到大根本没有机会歧视任何人,我们,注定是会困惑的。

不过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的,因为我们已从困惑中慢慢学会,何为独立之精神,何为自由之思想。

   

0/255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为您推荐
薇诺娜
Copyright © 2014-2024 森林的角落 , All Rights Reserved